对于技术分析的拥趸来说,19世纪20年代真是一个不遑多让的“黄金时代”

对于技术分析的拥趸来说,19世纪20年代真是一个不遑多让的“黄金时代”。

1923年,小有名气的操盘手江恩出版了第一本书《股票行情的真谛》,并开始了付费授课,虽然票价很贵但仍一票难求。

1924年,日后发明波浪理论的艾略特受美国国务院指派,出任美国驻尼加拉瓜总会计师,在尼加拉瓜独立后跑到危地马拉担任铁路公司的财务主管,出版了《拉丁美洲之未来》以及《咖啡馆和自助餐厅的管理方法》名声大噪,俨然是一名中美洲社会、经济和餐饮行业专家。

相比于1800年前后开始交易股票的美国,亚洲国家接受股票市场更晚,直到1900年前后东京、香港才出现了正式的交易所。但这并不妨碍日本投资者前赴后继地寻找“赚钱必胜法”。1924年,一名叫細田悟一的26岁年轻人加入了东京的都新闻社(现东京新闻社),从事商品和公司新闻的报道,同时也是一名活跃的股票评论家。

作为一名一百年前的日本财经大V,最头疼的事情不是没有流量找不到金主爸爸投广告,而是根本就没有系统的交易体系。更要命的是,当时根本就没有个人电脑,每调整一个指标,都需要手工对历史数据进行回测。所以昭和年代的技术分析不仅烧脑,而且废纸。

所以直到1936年,細田悟一才以一目山人的笔名发表了《股票转换线》系列文章,并在1941年下海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在之后二十年里,虽然这套时空均衡理论逐渐完善,但一直都是极少数人才拥有的“交易秘籍”。直到1969年,年逾70的山人发表了《一目均衡表》,迅速成为了日本投资者最常用的交易策略。

这套交易方法在2000后被引入美国,迅速引起了空前关注。对于习惯了线性分析的美国人来说,一目均衡表的确长得有些“奇怪”,但其对于时空均衡的理论和逻辑很快就表现出了比江恩理论、波浪理论和斐波那契理论更为精准和直观的优势,引起了学习热潮。

问题来了,一目均衡表凭什么在数百种技术分析指标中脱颖而出的呢?

简单而言,一目均衡表最大的优势在于作为仅有的以“时间”为轴把握市场动向的工具,交易员可以凭借一目均衡表的体系预测“市场什么时候将发生变化”、“什么时候可以达成目标价”等,可谓是占据先机的战法。

同时,虽然一目山人创建一目均衡表的目的是“一目了然”预判市场走势,但由于其背后的知识结构复杂,即使在日本的分析师圈子里也有一种说法是只有寥寥几位大师才真正熟悉并掌握了这门体系,同时这套体系的运用方法在日本也被称为“门外不出”。